客户端
微博
微信
水稻开镰收割 绘就秋收“丰”景
2025-10-16 10:40:22


秋风送爽,稻浪翻滚,全区12.7万亩水稻陆续进入成熟期,广袤田野间处处洋溢着丰产丰收的喜悦。作为南京地区的种粮大区,高淳正有序推进水稻收割工作,轰鸣的机械、饱满的稻谷与农户的笑脸,共同绘就了一幅充满希望的秋收画卷。在这背后,是农业科技的有力支撑与粮食产后保障体系的持续完善,共同协奏出一曲高效的现代农业交响曲。



10月14日,在位于东坝街道的江苏倩宝宝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水稻种植基地,多台联合收割机正开足马力,在金色的稻浪中往复穿梭。机器过后,一排排金黄的稻穗被精准“吞入”,瞬间完成脱粒,粉碎后的稻秆被均匀还田。“我们是从10月12日开始小规模收割的,从目前收割和烘干后的情况看,亩产基本都能达到600公斤以上。”公司总经理胡新华站在田埂上,信心满满地介绍。



这份信心的来源,是优选的品种与强化的产后保障。“今年我们主要种植的是南粳36和荃优607系列,这些品种具有抗倒伏、耐高温、产量高、米质好的特性。”为应对日益增长的种植规模,该公司今年将烘干中心日处理能力从250吨大幅提升至500吨,旨在为周边合作的数万亩水稻提供强劲的“产后保障”。



当天,在同样位于东坝街道的陈福明谷物种植家庭农场的试验田里,一场针对“宁香粳9号”的测产验收正在进行。这片500亩稻田是农场与江苏省农科院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合作的产学研基地,采用了秸秆基质块育秧、全生物降解地膜覆膜栽培等新技术。



“通过基质块育秧项目,我们与传统方式对比,产量估计能高出10%以上。”农场主陈福明算了一笔经济账,“虽然基质块成本每亩增加了20元,但增产达到10%以上,效益非常可观。”亲眼所见的成效让他下定决心:“今年我们打算将这些新技术、新模式应用面积扩大到5000亩。”江苏省农科院资环所副研究员孙恩惠在现场表示:“这里作为我们的示范点,今年实测产量十分可观。明年计划在周边地区进一步扩大示范面积。”



近年来,我区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支持、鼓励家庭农场扩规模、提技术、增效能,打通田间地头与科研院所、粮食生产与订单农业产业合作渠道。目前,全区水稻陆续开镰,预计11月上旬完成秋收工作。区农业农业局提醒种植大户做好农机调度和协调,做到成熟一块,收割一块,确保到手的粮食颗粒归仓。及早腾茬,为秋播小麦油菜适期播种创造有利条件。(孙圆圆 许梦视)

阅读推荐
图片推荐
此刻正嗨
水慢城星光未至,热情已燃!观众们正带着满心期待有序入场!
如果云知道~
【视觉高淳】万亩稻田“织”新绿~
【视觉高淳】凌霄花开映古巷
💐美得嘞!初夏来这里~
【视觉高淳】☀️金色海浪已抵达!
【视觉高淳】坠入春日梦境~

版权所有:南京市高淳区融媒体中心 网站备案号:苏ICP备19006971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3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1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