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微信
微博
父女接力 匠心守“扇”
2025-09-04 08:59:39


一把羽毛扇,千年文化魂。近日,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公示省级乡村工匠名师拟认定名单,高淳区古凤羽扇厂经营者、省级非遗高淳羽毛扇制作技艺传承人韩玉龙凭借“彩扎”技艺成功入选。他用三十余年的坚守,让这项始于三国、盛于明代的传统技艺焕发新的生机。


走进位于高淳区古柏街道韩村的古凤羽扇厂,墙上挂满了全圆形、宝剑形、石榴形等各式羽毛扇,案头堆放着鹅毛、雕翎和各类工具。韩玉龙正俯身指导徒弟——也是他的女儿韩琳修剪羽毛,动作娴熟,如行云流水。谈及与羽毛扇的缘分,他回忆道:“我从小就接触扇子,我家爷爷、母亲都是做扇子的。母亲常说‘荒年饿不死手艺人’,这句话我一直记在心里。”


2014年,韩玉龙成立古凤羽扇厂,将家庭作坊升级为规范化企业。他坚持使用固城湖、丹阳湖的家养鹅鹅毛,替代以往稀缺的雕鹰羽毛,既降低成本,也保护生态。如今,厂里年产羽毛扇超万把,远销全国各地。

制作一把羽毛扇,需经过配料、洗刷、修剪、戳扣、装柄等二十余道工序。韩玉龙介绍,像“孔明扇”这类经典扇型,仅钉花、缝线等细节就有三十多道手续,全部依赖纯手工完成,“机器根本代替不了”。


女儿韩琳作为他的首批徒弟之一,如今已能独立制作复杂扇型。她坦言,父亲对工艺要求极为严格,“线松了、形歪了,就必须拆掉重做”。父亲常对她说:“非遗的魂就藏在细节里面。”这份执着也深深影响了她,“学习做羽毛扇不仅是学一门技术,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随着电器的普及,羽毛扇逐渐退出日常生活,但韩玉龙一家始终没有放弃。在他看来,羽毛扇不仅是高淳的特产、非遗的代表,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记忆。近年来,他们通过旅游销售、走进校园等方式,不断拓展羽毛扇的传播途径。

从三国“孔明扇”到省级非遗,从皇室贡品到文旅新宠,高淳羽毛扇在韩玉龙手中完成了从“生存”到“新生”的蜕变。他说:“匠心不是一个人的坚守,而是一群人的接力。”如今,在他的作坊里,钢锥与羽毛的碰撞声依旧清脆,而更多年轻的面孔,正加入这场跨越千年的传承。

(记者:柳江宇 赵子涵 编辑:郦慧慧)

阅读推荐
图片推荐
此刻正嗨
水慢城星光未至,热情已燃!观众们正带着满心期待有序入场!
如果云知道~
【视觉高淳】万亩稻田“织”新绿~
【视觉高淳】凌霄花开映古巷
💐美得嘞!初夏来这里~
【视觉高淳】☀️金色海浪已抵达!
【视觉高淳】坠入春日梦境~

版权所有:南京市高淳区融媒体中心 网站备案号:苏ICP备19006971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3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1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