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微信
微博
融媒体小记者研学——参观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2025-07-18 09:29:52

参观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新城小学三(2)班  许瀚森

7月10日的早晨,我们小记者夏令营的所有小营员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了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开启了一场研学之旅。在这里,我们不仅领略了航天科技的无穷魅力,还体验了非遗文化的博大精深。

走进航天科普展厅,我看见一个圆圆的,大大的模型陈列在展台上,它银色的外表反射着光线,显得格外耀眼。讲解员老师说,这是东方红一号,是中国最早发射的卫星,1970年4月24日晚上九点,它带着“东方红”这首歌登上了浩瀚的宇宙。随后我们又把目光转移到一个方方正正 的像盒子一样的展品上,原来这是“南京号(八一08)卫星的等比模型”。银白色的金属外壳闪烁着光彩,上面有着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标志。看到中国人民不断地实现航天梦,我心里满怀期待。

到了二楼的非遗工坊,展馆内琳琅满目,最吸引我的是板鹞风筝,它的色彩鲜明,多为红、青、黑、紫色,上面还有一个个哨口,我试着吹了几下,哨口发出了小鸟一样啾啾的声音,十分好听。讲解员老师说:“板鹞风筝是一项来自江苏南通的民间技艺,有几千年的历史,是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到了提问环节,许多同学自告奋勇地提出问题,老师们也是一个个耐心地回答。

参观结束,我们恋恋不舍地告别了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这次研学充满精彩,我们不仅看到了许多没有见过的卫星和火箭的等比模型,还亲眼目睹了“会唱歌”的板鹞风筝。真希望下一次还可以再来。

老师点评:本篇作文条理清晰,开头一段开门见山,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了这次研学。作文中间部分对两个场馆的描写也很细致,特别是南京号(八一08)卫星的外形描写,最后上升到中国的航天梦,给整个篇幅拔高高度。在对非遗工坊的描写中,对风筝的特色描写,亮点突出。但是对于自己感受的描写稍微有点少,结尾可以加深感受,升华全文!

 

南京机电学院之旅

实验小学六(5)班  赵奕晨

小记者夏令营的第一次外出课程,我们特别兴奋,因为要去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参观啦!一进门,大家就叽叽喳喳地讨论着,不知道会有什么好玩的等着我们。

首先我们去了航天科普展厅。一推开门,我眼睛都看不过来——好多火箭、卫星模型,摆得整整齐齐。有像飞机一样的,有圆滚滚的卫星,还有特别高的火箭。其中最让我挪不开眼的是长征五号火箭模型,是按真火箭的样子等比例缩小的。它全身银闪闪的,在灯光下显得格外亮眼,连上面的小零件都看得清清楚楚,我不禁感叹,做工太细致了!

接着,我们又去了非遗工坊,这里和航天科普展厅完全是两种感觉。一进去就看到墙上、架子上挂满了秦淮花灯,红的、绿的、黄的……五颜六色的灯光照着,把每个人的脸都映得亮堂堂的,特别好看。角落里还摆着好多板鹞风筝,上面有好多“哨口”,据说飞起来可以发出声音呢。虽然没能亲自试试放风筝,但我看着它们,就可以想象到它们在蓝天上飘来飘去,肯定特别有意思。讲解员老师告诉我们:“做一个传统风筝可不容易,要先扎架子,再糊纸,还要画画、晾干……前后得十几道工序呢。”我听了恍然大悟,原来这些好看的风筝背后,藏着这么多功夫啊!

参观完这两个地方,我心里萌生好多想法。原来不管是能飞上天的航天科技,还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都得花大功夫,认认真真地做才行。

这次研学活动,我不光看到了以前没见过的东西,还明白了无论是航天科技还是非遗手艺都需要创新与传承。真希望以后还有这样的机会,能学到更多新知识!

老师点评:本篇作文感情真挚,语言描写充满童趣,对于卫星模型以及板鹞风筝的细节描写非常丰富,让文章内容更饱满有趣。最后结尾的一句“无论是航天科技还是非遗手艺都需要创新与传承”给整篇文章做了总结升华。希望继续用充满童趣的文字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加油!

 

强国科技 非遗传承

实验小学六(5)班  赵以格

7月10日早晨,我们小记者夏令营的所有营员带着憧憬和期待前往了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一睹航天事业与非遗文化的风采。

这是一所高等技术学院,一览无余的校园内弥漫着朝露的青草芬芳,各色花卉竞相绽放。漫步在这充满书香气息的世界里,我不禁对今日的研学之旅充满期待。

首先我们参观了位于弘德楼一楼的航天科普馆,包括航天科普展厅和测控中心。航天科普展厅展示了各类火箭、卫星模型以及机电学院师生参与研制的“南京号”八一08星地面星。这颗卫星已于2024年1月17日搭载天舟七号货运飞船成功发射,在轨运行期间,将在航天专家的指导下开展卫星的创意、设计、制造、发射与应用,并可实现“观天、看地、通信、实验、音/视频传输”等一系列的科普和科学实验功能,听着老师的讲解,让我不禁感叹科技质的飞跃。“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毛主席《水调歌头》中的豪情,在航天人攻克载人登月技术的征程中具象化。在测控中心,我们观看了火箭发射、分离并与天宫空间站对接的模拟视频,身临其境地感受了航天科技的魅力,让我们对航天科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接着我们参观了二楼的非遗工坊。这里则展示了秦淮花灯、南通板鹞风筝、扬州精细木作等传统手工艺品,让我们在欣赏艺术之美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今天的参观,我们既领略了航天的魅力,又感受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为了让祖国更加强大,我们一定要更加努力的学习,让五星红旗闪耀在各个领域。

老师点评:本篇作文文笔精妙,第二段中对校园环境的描写非常精彩,可以看出我们小记者的观察力很强。文章中段大幅度描写了航天科普展厅的模型细节,最后引用了“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毛主席《水调歌头》中的语句抒发自己的感受。除了这个亮点,文章结尾处结合自己小学生的身份,激发自己学习动力,让五星红旗闪耀在各个领域升华全文,棒棒!

 

科技与传承的星辰之约

宝塔小学四(3)班  陈芊梦

暑假,我有幸走入了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大门,这所以“造星”闻名的学校,让我对航天科技有了全新的认知。在这里,冰冷的金属与炽热的文明碰撞出耀眼的火花,诉说着中华民族“九天揽月”的豪情与“匠心传世”的坚守。

走进航天科普展厅,老师向我们介绍了东方红一号:它代号DHH-1,重173千克,是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它在既定的椭圆轨道上用《东方红》的旋律向世界宣告中国航天的崛起,开创了中国航天事业的新纪元。

转个弯来到长征六号运载火箭的模型前,凝视着火箭,2015年那“一箭20星”的壮举仿佛就在眼前,长征六号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20颗微小卫星送入预定轨道,那些微小卫星如璀璨星辰般绽放,书写着中国航天技术的卓越成就。

最让我震憾的是在卫星地面接收站有一块巨大的电子屏幕,上面显示着“南京号”卫星实时的运行数据。2024年11月天舟七号货运飞船顺利搬离空间站组合体,转入独立飞行价段,并成功释放“南京号”八一08卫星进入预定轨道,标志着此次太空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这一刻,我仿佛触摸到了民族复兴的脉搏。

参观的尾声,老师带我们领略了传统工艺的魅力,板鹞风筝的精湛技艺令人叹为观止,流淌着千年匠心的温度;秦淮花灯的绚丽多彩,跃动着东吴至今的文化基因。荷花灯、兔子灯、麒麟送子灯,每一盏灯都是穿越时空的文化信使,与头顶的卫星遥相辉映,共同诉说着中华民族“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智慧。

这次参观让我领略了现代航天科技的辉煌成就,科技的进步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滋养,而传统文化的传承也需要科技的助力。这趟科技与传承的星辰之约,必将成为我人生中最珍贵的记忆。

老师点评:本篇作文文笔非常棒,老师基本没有做什么修改!小记者没有按照参观的时间顺序进行大篇幅描述,而是将航天科技与非遗传承联系起来,金句频出!无论是开头还是结尾,都将科技的辉煌成就与传统非遗的传承共同搭建了连心桥,每一句都值得细细品味。最终抒发自己的参观感受,完美结尾!

 

源自“淳城”的航天奇妙之旅

武家嘴实验学校四(9)班 杨芷清

7月10日上午,我们有幸来到了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参观了航天科普展厅,亲眼目睹了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成就。琳琅满目的卫星模型和火箭模型让我们惊叹不已。

振奋人心的“东方红”。首先,讲解老师为我们介绍了一颗神奇的卫星,这可不是普通的卫星,而是东方红卫星。它神奇在哪里呢?这不仅是我国第一颗成功发射的卫星,而且它到达太空时还播放了《东方红》歌曲,意味着我国航天事业发展迈出了重要的一大步,实在让人钦佩。

颇有特色的“太空舱”。在参观中国航天舱体时,像积木拼接成的舱体很有特点,而且我们还发现每个舱体有不同的功能,有食物、衣物储存的地方以及洗澡的地方,让我不禁感叹,这真的太神奇了。

登上月球的“糖葫芦”。嫦娥五号外形灵感是源于传统民俗中的“老北京糖葫芦”,是中国探月工程三期发射的月球探测器,是首个实施无人月面采样返回的探测器。在2021年3月成功被日地拉格朗日一点捕获,成为我国首颗进入日地L1点探测轨道的航天器。

来自高淳的“八-08”。八-08星是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师生参与研制的卫星,让“卫星家族”再添新成员。八-08星是一颗6U卫星,搭载了3.5米分辨率对地观测相机,光通信载荷、音视频下传等功能,先进的航天技术研发体现了高淳学子的创新精神,描绘了中国航天事业蒸蒸日上的图景画卷。

这次研学活动,让我收获颇丰,在感叹中国航天科技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激励着我要更加努力学习,未来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也做一个闪闪发光的人!

老师点评:本篇作文运用了小标题的形式,让作文条理更加清晰,每段的具体内容都一目了然。对于航天科普展厅的描写很细致,小记者的观察力很强,作文总体引人入胜。但是全篇作文对自己的感受描写偏少,最后结尾可以丰富一些,将会使这篇文章更加出彩!

 

我的神奇科技与文化之旅

宝塔小学四(5)班  吕茗威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区融媒体中心小记者夏令营的老师们带领我们探访了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参观,更是一次对中国科技与文化的深度体验。

一踏进航天科普展厅,我就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映入眼帘的是一番科技感十足的景象,各种各样的火箭、卫星模型琳琅满目,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数“南京号”八一08星。讲解员老师介绍,2024年1月17日“南京号”八一08星搭载天舟七号货运飞船发射成功,可实现观天、看地、通信、实验、音/视频传输等一系列科普和实验功能,支持青少年基于卫星载荷开展丰富多彩的卫星科普活动。

特别让我感动的是龙乐豪爷爷的故事,他是中国战略导弹与运载火箭专家,他“一夜白头”的奉献精神深深打动了我。我似乎看到了无数像龙院士这样的科学家,他们用智慧和汗水托举起中国航天梦。这一刻,我真想对所有航天工作者说一声:“谢谢你们的付出!”

带着航天科技带来的震撼,我们迈着轻快的步伐来到了充满传统韵味的“非遗工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色彩斑斓的“板鹞风筝”,它源自北宋时期,形状有正方形、长方形、六边形和八边形。有“八仙过海”“凤戏牡丹”“三国故事”等多个精美图案。风筝上缀满了大小不等的多个“哨口”,所以又称“哨口板繇”。接下来我们还观赏了“木雕”和“秦淮花灯”,这些非遗手工都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本次小记者活动让我受益匪浅,它带给我的思考和感动将永远留在记忆深处。期待有一天,我也能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老师点评:小记者的作文内容扎实,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清晰记录了“南京号”八一08星的功能、龙乐豪爷爷的故事以及非遗板鹞风筝的特色,亮点突出。尤其是对龙爷爷“一夜白头”奉献精神的感动,和对航天工作者的真挚感谢,情感自然流露,打动人心。请保持这份对知识的热情和对祖国的热爱,继续用你好奇的眼睛和真诚的笔,探索、记录更多精彩,未来定能为梦想添彩!

 


点亮向往星空的心,种下奔赴星辰的梦

实验小学 五(4)班 李子矜

夏日的早晨,才刚八点半,却已蝉鸣声声,烈日透过树缝洒下斑驳的光影。热,是夏天的温度,也是生活的热烈。今天我们融媒体中心夏令营的小记者们怀揣着一颗热烈的心,带着许多期待和兴奋,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进行研学。

首先,我们参观了航天科普展厅。在这里,有“天地一体”航天科普阵地,包括航行科普馆,卫星地面接收站实验室,卫星测控中心,还有“航空航天装备智能制造技术”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展厅内摆放着各类火箭模型,航天设备以及详细的图文介绍展板。我和营员们感受到祖国航天科技的魅力与伟大,激发了我们对航天航空知识和科技创新的浓厚兴趣。我们都一个个惊叹:“第一次这么近距离接触航天航空相关的知识,简直太震撼了!”在展厅内我们还采访了一位专家老师,他详细介绍了祖国航天航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科学家们的辛勤付出。我倍感鼓舞,心中暗暗下定决心:好好学习,报效祖国!一颗理想的种子也在心中悄然发芽:一定要考上国防大学,做一个航天航空人!

随后,我们走进“非遗工坊”。深入了解了卯榫结构和秦淮花灯等传统技艺。历史悠久、造型精美、色彩绚丽的秦淮花灯深深吸引了我和小营员们的目光,我们流连忘返,认真聆听着工作人员讲解其制作工艺和背后的文化内涵,对非遗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最后在无人机实训室,我们看到了各种先进的无人机设备,我还走上前轻轻地抚摸了一架无人飞机的机翼。

这次研学活动,让我们第一次近距离地感受到了航天精神,感受到了祖国的伟大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我们一定要将中国航天人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更加努力学习。这次研学活动,点亮了我们每个小营员向往星空的心,种下了一个个奔赴星辰的梦!

老师点评:文章标题亮眼,诗意十足,贯穿全文的热忱与梦想令人动容。尤其是“考上国防大学,做航天人”的理想清晰坚定,是全文亮点!其中将航天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感悟深刻,体现了小记者的责任担当。小记者不仅用文字记录了旅程,更用心点亮了梦想!请珍藏这颗被点亮的“向往星空之心”,用努力浇灌“奔赴星辰之梦”,勇敢追寻,未来可期!


 

航天筑梦

宝塔小学 六(8)班 陈昊

九霄之上,嫦娥奔月,玉兔探月,祝融寻火,天宫磅礴,长征深空,神舟天舟,连接天地。

岁月长河,东方红天,声声震天,长征漫漫,多少颗星,嫦娥玉兔,数访广寒,日日追星。

中国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是对中国航天领域的肯定,也是对其背后付出的每一位航天员,工程师,指挥人员乃至工匠的肯定。我对其自豪,也对其着迷。

今天上午,我跟随融媒体中心小记者夏令营活动,遍游南京机电学院航天科普展,兴胜至哉,故著此篇。

在航天科普展厅里,陈列了各式各样的航天模型。

墙边立着一排高矮胖瘦各不相同的长征系列火箭模型。这些火箭模型像是一排身穿白色军装,站得笔挺的军人,白色的外壳彰显了探索太空的无畏气质,一行行文字揭出英雄事迹。大厅中间有一个1:1的东方红一号模型,银色的外壳、突出的天线,凝结着当年数亿中华儿女对其的期盼与欣喜。一旁是中国空间站的模型、它积木一样的结构,交叉的T型外观。这样的宏大的航天器,一点一点地制造出来,再把舱一个个送上太空组装,还要把宇航员和物资送上去。不知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财力。从空间站的模型再往旁看,便是“南京号”八一08星卫星的地面星了。第一次近距离观察人造卫星,方知科学离我们并不遥远……讲解员叔叔为我们讲解着,听到龙乐豪院士“一夜白头”的故事后,更是令人感慨万千!

今日,小记者们收获满满。但,我们也不能因祖国的繁荣昌盛而止步不前,更应该自强不息,努力学习,将来报效祖国!

老师点评:文章开篇精彩,四言诗气势磅礴,高度凝练了中国航天的辉煌成就,令人惊喜!字里行间对航天成就的自豪、对航天人付出的感动与敬佩之情真挚动人,结尾“自强不息,报效祖国”的志向水到渠成。请珍藏这份“筑梦”的感动,用你的才华和志向继续书写精彩篇章,未来星空,必有你闪耀的光芒!加油,小筑梦人!


与卫星 “对话” 的研学之旅

实验小学 五(5)班  黄芊绘

周四,阳光正好,我参加的高淳区融媒体中心组织的小记者夏令营活动,第一站将来到高淳的第一所高校——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开展航天研学活动,我怀着满心的期待踏上了这次充满未知的旅程。

一走进高校的航天科普展厅,我瞬间被眼前的景象震撼到了!展厅里整齐地摆放着多颗卫星模型,它们形态各异,有的像长长的火箭,有的像圆圆的球体,还有的像张开翅膀的飞鸟。每一颗卫星模型都闪耀着科技的光芒,仿佛在向我们展示着人类智慧的结晶。

我迫不及待地跑到一颗卫星模型前,仔细地观察起来。这时,一位和蔼可亲的讲解员走了过来,他笑着向我们介绍这些卫星的用途和特点。同学们听得入了神,我们心中冒出了一连串的问题。一位小记者赶忙举手问道:“这些卫星在太空的运行轨迹都是圆形的吗?”讲解员耐心地解释道:“卫星的运行轨迹各不相同,有的是圆的,有的是椭圆的。而且它们的飞行高度也不同。”其他小记者又接着问:“卫星有哪些主要部件?”讲解员微笑着说:“卫星有七大主要部件。有效载荷,结构与机构系统,热控制系统,电源系统,姿态和轨道控制系统,测控系统和数据管理系统。” 

在和讲解员的交流中,我们学到了很多关于卫星的知识,也解开了心中的许多疑惑。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研学活动接近尾声了。

坐在离开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巴车上,我频频回头,心中满是不舍!

老师点评:文章视角独特,互动性强。 以“对话”为核心,生动记录了你与讲解员老师的问答过程,让科技知识变得亲切可感。你展现了优秀的提问能力和求知欲,这正是一名出色小记者的关键品质!请珍藏这份与科技“对话”的奇妙体验,保持好奇,勇敢提问,未来属于你这样的探索家!加油,小记者!

 

小记者游记之机电学院

宝塔小学六年(1)班  邢梓伊

在今年暑期,我参加了高淳区融媒体中心举办的小记者夏令营,夏令营的第一站我们来到了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下面跟随我的脚步,带着大家开启一段参观之旅。

首先介绍一下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它是经省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一所国有公办高职院校,坐落于南京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园。学院与产业对接共建协同创新联盟,探索职业教育与创客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为江苏省产业发展、南京市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培养创新性技术技能人才。

在了解了这所学院后我们开始参观吧。首先来到的是航天科普展厅,这里有各种各样的火箭和一些设备的模型。例如长征系列火箭,长征系列火箭是被大家所熟知的一款火箭,但直到今天我才深刻认识到它的伟大之处。每一个长征系列的火箭都有它们的特别之处,例如长征三号B,它可以做到一箭多射。长征系列的火箭是科研人员在不断努力下研发出来的。所以,此刻我明白了“长征”这个名字是多么符合这套系列火箭研制与发射。在研发过程中,由龙乐豪院士担任火箭总设计兼总指挥,而他就有一个一夜白头的故事。在1996年2月15日,四个推进器的火箭长三乙发射。而其中有一个直径是180μm的金导线和铝焊点相焊接,这个焊点焊机质量有点缺陷。早不坏,晚不坏,偏偏就坏在了这个紧要关头上。于是火箭起飞不到22秒,就撞到对面的山头上,一下子星舰俱毁。龙乐豪院士当时急得一夜白头,后来他经过30个日日夜夜的调查,才查明了原因。他说“成功是差一点的失败,失败是差一点的成功”。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参观完航天科普展厅。我们来到了二楼的非遗工坊。众所周知,非遗是我们国家的一种伟大的艺术成就。在老师的讲解下,我更深刻的认识到了这一重要的艺术成就源于老百姓们智慧的结晶。看着花灯纸鸢这些非遗作品,我为自己生为中国人而感到自豪,为祖国有如此之多璀璨的艺术而感到骄傲。

最后,我们还采访了讲解老师,他说,在这里工作是他的荣幸。他希望能向这些伟大的科研人员学习,在自己的工作领域钻研奋斗。在返程的路上,我仔细回想了他的话,我们确实应该向他们学习,争取做像他们一样的人,将来为祖国做出奉献。而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学习,少年强则中国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老师点评:本篇作文条理清晰,详细的介绍了参观的学校以及场馆情况。文章中清晰记录了“南京号”八一08星的功能、龙乐豪爷爷的故事,描写的引人入胜,观看后会让人对航天人肃然起敬。最后一段的描写情感真挚,打动人心,激发了自己向上的动力。加油!

 

小记者活动之 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研学

宝塔小学六(1)班  邢梓安

那是阳光明媚的一天,高淳区融媒体中心的小记者们大清早就乘车前往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而我就是其中的一员。接下来让我们开启一次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研学之旅吧。

目的地并不遥远,大约十几分钟就到了。车程虽然不长,可是大家期盼的心情却急不可耐。到达机电学院下车后,带队老师指挥着我们有序的排好队,门口早已等候着一位和蔼的叔叔,老师告诉我们这位就是我们此行的讲解员老师。

我还了解到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是经省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一所国有公办高职院校,坐落于南京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园。作为高淳第一所高校,机电学院积极探索职业教育与创客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为江苏省产业发展、南京市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培养创新性技术技能人才。

刚进入大厅我们的目光被大厅内的航空模型吸引,老师详细的为我们介绍每一个模型,我们都收获颇丰。随后又带着我们来到卫星轨道展示厅,这里的大屏幕上投放着许多卫星行动的轨迹,老师告诉我们这些轨道的用处,接着他又给我们介绍了这所学校的科学顾问——龙乐豪院士,叫述了他一夜白头的故事。让我们了解了航天事业工作者的不易。

随后老师引领我们来到了二楼,这里是非遗工坊。老师为了我们介绍了板鹞风筝,秦淮花灯以及精细木作,还给我们播放了有关非遗的一些纪录片,让我们感受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接着我们来到了会议室,同学们争先恐后的采访讲解员老师,我们的疑问也都得到了一一解答。

这次机电学院之旅让我明白了未来高科技研究的重要性,只有不断学习,不断钻研,才会让科技不断进步。这也促使我要更加努力学习,长大后为航天事业添砖加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老师点评:本篇作文段落分明,层次很清楚。全篇作文按照我们参观学习的顺序一一描写的很清晰,让人读起来很舒服,但是文章对于自己感受的描写偏少,应该在细节描写之后,加入一些感受描写,更能引起大家的共鸣哦!

 

机电学院的非遗展厅

宝塔小学五(5)班  王宇娴

7月10日的早晨,烈日当空,我们小记者和小主持人夏令营的所有成员们一同乘坐大巴车去参观了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学院的非遗工坊让我印象深刻,展厅中有精细木作、板鹞风筝、秦淮花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中我最喜欢精致美观的秦淮花灯。这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源于东吴时期,历史悠久,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中国传统灯会的标杆,代表着中国民间彩灯艺术的最高水平。秦淮花灯有多种样式,包括花灯,生肖灯,五福临门灯等多种样式。在参观过程中,我们共同欣赏到了虾灯。虾灯以钢丝构架结构,扎成了一只虾坐在莲花上的场景,用粉白色纱布包裹莲花本体,用青灰色的纱布包裹虾,最让人惊叹的是,那对虾钳是一对粉嫩的莲花苞,真是构思精巧,惟妙惟肖。可见,花灯的制作过程非常精细,涉及多道工序,比如作条编织,祷糊,涂色等。

秦淮灯会是中国持续时间最长,参与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民俗灯会之一,被誉为中国“天下第一灯会”。在秦淮灯会上,人们通过张灯,扎灯,赏灯等形式来营造美好的意境,寄托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求。

通过参观非遗工坊,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更加感兴趣,也让我明白了“手艺”这两个字沉甸甸的分量,这些作品都是时光和智慧的结晶,也希望这些非遗作品能在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手中传承下去,永远闪闪发光。

老师点评:本篇作文对于花灯的描写非常细腻,特别是虾灯的外形特征,用词精准、生动,可见小记者细致的观察力,作文结尾的一段也是本篇的点睛之笔,描写了自己对非遗传承的期盼。希望你继续用你好奇的眼睛和细致的观察力,写出更多精彩的作文!

 

化身小记者的一天

新城小学 六(2)班  程诗诺

一束刺眼的阳光穿透窗户照在了我脸上,伴随着一阵阵“叮叮叮”的铃声,我揉着惺忪的双眼从床上坐起来,抬头看向木桌上的日历:哦!原来今天是要化身为小记者的一天啊!

“嘟嘟嘟”出发啦!小伙伴展开了对目的地的讨论。一转眼,我们就来到了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走进了航天科技展厅。当即我就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不由赞叹道:中国科技竟发展得如此迅速!国家真是越来越强大了!”我们看到了月球车—玉兔二号、东方红一号、嫦娥五号、中国空间站等模型。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中国空间站:中国空间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成的国家级太空实验室,它由天和核心舱、梦天实验舱、问天实验舱、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五个模块组成,各飞行器既是独立的飞行器,具备独立的飞行能力,又可以与核心舱组合成多种形态的空间组合体,在核心舱统一调度下协同工作,完成空间站承担的各项任务。

此外,我们还去了非遗工坊,我们看到了南通民间传统——板鹞风筝,南京最流行的民俗文化活动——秦淮灯会、极具技术含量的精细木作,我不由感慨,古人巧夺天工的高超技艺和匠心独运!

这次化身小记者,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解答了我曾经的疑问,让我深刻感受到了科技的发达,以及站在前人肩膀上学习的快乐!

老师点评:文章开篇生动,代入感强。 “刺眼的阳光”“叮叮叮的铃声”“揉着惺忪的双眼”等描写,真实再现了小记者兴奋早起的情景,瞬间抓住读者。看到航天展品时“不由赞叹:中国真是越来越强大了”,以及被非遗技艺震撼时的感慨,流露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情感自然。结尾“站在前人肩膀上学习的快乐”感悟积极。作者用生动活泼的笔触和真挚的情感,完美诠释了“小记者”的探索与发现!

 

参观南京机电学院

实验小学 三(7)班 吴稚葭

周四,我们小记者夏令营的小伙伴排着整齐的队伍,走进了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这里总共有两个主题展厅,一个是航天科普展厅,另一个是非遗工坊,话不多说,一起来看看吧!

一进航天展厅,我们就看到了很多火箭模型,有长征一号、长征六号、长征十一号等,还有各种卫星模型,月球车的介绍。其中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让我觉得特别厉害,它在2015年9月25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的将四颗小卫星送入了太空。

再来说说“祝融号”火星车,你们知道它为什么叫“祝融号”吗?这是因为祝融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被尊为最早的火神,象征着祖先用火焰照耀大地,带来光明。所以第一辆火星车就被命名为“祝融号”啦!

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龙乐豪院士一夜白头的故事!因为火箭发射失败,他和研制人员点着蜡烛,开着应急灯,连夜整理和分析数据,经过30天日夜不停的排查,终于找到了原因。听完这个故事,我特别感动,龙爷爷没有因为困难而放弃,反而更加努力,从失败里吸取经验,最终取得了成功。

接下来,跟我一起逛逛非遗工坊吧!秦淮花灯有着1700多年的悠久历史,种类繁多,有兔子灯,荷花灯,鲤鱼灯等,让人眼花缭乱。板鹞风筝起源于北宋时期,它和普通的风筝可不一样,长方形的木板上装着十几个大小不一的哨子,风筝飞上天时,风吹过哨子就会发出响声,就像一支乐队在空中演奏。精细木作工艺要求艺人具有远超一般工匠的特殊技能。这些都是我们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我们每个人用心守护。

我看着采访本上的笔记,心想不管是飞向太空的火箭,还是带着哨音的风筝,都藏着人们的智慧与梦想。作为小记者,我要把这些故事写下来,让跟多人了解,一起仰望星空探索未来,一起守护瑰宝!

老师点评:文章结构分明,条理清晰。你用细致的观察和流畅的表达,出色完成了小记者的任务!结尾将科技与非遗都归结为“智慧与梦想”,并点明小记者“记录与传播”的责任感,立意积极!请继续用你好奇的心去提问,用明亮的眼去发现,用灵巧的笔去记录,定能点亮更多人的心!

 

机电之光照亮传承与创新

宝塔小学六(5)班  陈俊默

七月炎热的阳光炙烤着大地,却丝毫无法阻挡小记者们兴奋与激动的心情,因为我们即将前往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领略中国航天的非凡智慧。我们站在高淳区融媒体中心门口,翘首以盼那辆载满期待的大巴车。

二十分钟的车程后,我们走进了南京机电学院。与传统高校的书香氛围不同,这里处处洋溢着科技创新的活力。这所以“造星”闻名的学院,竟然将中国航天的星辰大海与江苏非遗的千年文脉完美融合,谱写了一首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独特乐章。

走进航天科普展厅,一系列中国航天模型令人目不暇接。最引人注目的当数“玉兔二号”月球车模型,这个仅重135公斤的“太空精灵”静静诉说着中国探月工程的壮举。旁边“祝融号”火星车展示着它在火星表面发现含水矿物的重大科研成果,它240公斤的身躯承载着中华民族对宇宙的永恒探索。更令人惊叹的是“南京号”八一08星,这枚由学院师生参与研制的科普卫星,不仅传回了世界多地的遥感影像,更开创了高职院校参与航天工程的新纪元。

当我们还沉浸在航天科技的震撼中,非遗工坊又将我们带入另一个奇妙的世界。五彩斑斓的风筝,在展柜中跃跃欲试,想乘风而起;各式各样的口哨,安静地躺在木桌上,仿佛随时会在风中奏响跨越千年的古韵;秦淮花灯展区更是流光溢彩,荷花灯柔和的灯光透过宣纸洒落……这些传承千年的艺术杰作,与不远处航天器的金属光泽形成了跨越时空的对话。

站在学院大厅,我无比感慨,航天器的精密齿轮与非遗工艺的细腻纹路共同转动,奏响了一曲创新与传承的协奏曲。这让我明白,真正的进步,不是对传统的否定,而是让古老智慧在现代土壤中焕发新生。而我们这一代人,也将肩负使命,让机电之光照亮更远的征程!

老师点评:小记者观察敏锐,主题突出,感悟深刻。对“玉兔二号”、非遗风筝等细节刻画传神,画面感强。精准捕捉了学院“航天科技”与“非遗文化”的独特融合,用“跨越时空对话”等点明“传承与创新”核心。结尾关于“齿轮与纹路共奏协奏曲”“古老智慧焕发新生”的思考极具深度,点题且立意高远。小记者从参观中提炼出如此深刻的见解,展现了优秀观察力与思考力!请继续用你敏锐的眼睛和充满灵气的笔,去发现、记录、照亮更多精彩!

 


阅读推荐
图片推荐
【视觉高淳】万亩稻田“织”新绿~
【视觉高淳】凌霄花开映古巷
💐美得嘞!初夏来这里~
【视觉高淳】☀️金色海浪已抵达!
【视觉高淳】坠入春日梦境~
【视觉高淳】紫瀑流霞!梦幻上线
【视觉高淳】竹篓盛春光,指尖觅茶香,春山如黛,茶香满城!
【视觉高淳】一城樱事,半卷春书

版权所有:南京市高淳区融媒体中心 网站备案号:苏ICP备19006971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3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1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