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区阳江中心小学的“非遗+美育”实践与淳溪中心小学的“老街小工匠”劳动教育模式,从众多优秀案例中脱颖而出,入选南京市基础教育优秀创新案例,成为区域教育创新典范。
在阳江中心小学,非遗文化正以“五位一体”理念融入课堂:剪纸、扎染、刻印等传统技艺与美育深度结合,学生作品挂满走廊。在阶梯教室里,老师正在指导学生进行《寻将》表演的彩排,十几名孩子身着改良戏服,将阳江打水浒的旌旗招展与传统武术的拳法融合。近年来,阳江中心小学重视校园非遗文化的教育,如何让非遗文化真正扎根校园?阳江中心小学党总支书记姬大卫给出了答案:“我们不仅要传承技艺,更要让非遗成为学生成长的养分。”
淳溪中心小学的“老街小工匠”课堂同样热闹非凡。剪纸教室里,孩子们手握刻刀,在红纸上细细雕琢“螃蟹灯”“羽毛扇”等高淳传统纹样,碎纸屑如红梅般飘落;农耕园中,学生们跟着实践老师的步伐,一起挽起袖子翻土、播种,从指尖到锄头,传统文化与劳动教育在稚嫩掌心悄然扎根。从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到工匠精神的落地生根,淳溪中心小学以创新为笔,绘就基础教育新图景。尝试利用现代技术为学生提供更加沉浸式的学习体验,让劳动评价更加精准、科学,将“老街小工匠”模式打造成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劳动教育品牌。
从非遗的灵动剪影到田间地头的匠心沉淀,我区这两所小学以文化为魂、以实践为径,为南京基础教育创新写下生动注脚。教育不是复制模板,而是点燃火种。当校园成为文化传承的“活态课堂”,每一份热爱与专注,都在为未来埋下希望的种子。
(记者:柳江宇 方圆,通讯员:王卫东,编辑:金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