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幕布,一台胶片放映机,承载着几代人的乡愁记忆。在我区,有这样一位“追光人”——魏桂桂,十四年如一日,用12000余场公益电影为乡村“点亮”精神星空。从田间地头到学校企业,从胶片到数字,他既是光影的传递者,更是乡村变迁的见证者。今天,让我们走进这位市劳模的“光影人生”。
5月13日下午,在区农村电影放映协会工作站,魏桂桂正在整理电影放映单,签字笔勾画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等片名旁,密密麻麻标注着村名与时间,墨迹记录着十四载风雨无阻的坚守。
来到设备储藏间,魏桂桂向记者展示着墙角那台16毫米胶片放映机,金属机身在他的掌心温度里泛起柔光,几十年的老设备在魏师傅的细心维护之下,仍然完好如初。胶片划过片窗的沙沙声里,魏师傅沉醉的模样,像极了捧着传家宝的匠人。
当天下午五点,魏桂桂将放映机、音箱、银幕等数十件设备装车,驶向固城街道义保村。这是他2011年以来的日常,春夏秋三季,只要天气允许,他便奔波于各村放映点,用胶片电影为村民“复刻”旧时光。魏桂桂告诉记者,1989年起,他便开始了电影放映员的工作。2011年,正式成为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员。十四年来,他仍然饱含热情地准备着每一次的电影放映。
放映开始前,魏桂桂边调试设备,边与身边村民交谈,他深谙“银幕哲学”:荧幕要正对广场中央,设备距离需目测精准,换片时机需分秒不差。十四年经验,让他将“放映”雕琢成一门艺术。这块位于村民文化活动中心前的休闲广场,将在魏桂桂的布置下,成为一处露天影院。
拉起幕布、架好设备、摆放椅凳,准备工作一切就绪。伴随着开场戏曲声响起,村民们三三两两聚拢而来。几位老影迷既是观众,又是热心的宣传员,在他们的吆喝下,来观看的村民越来越多。天色渐暗,广场上的村民们渐渐多了起来,等待的间歇,大家聊着家长里短,生活变化。
时代长河中,有些事物在悄然逝去,但也总有些抹不去的传承。从胶片到数字,从“追光人”到“守光者”,魏桂桂用一台放映机串联起乡村的过去与未来。他的镜头里,是村民的笑脸;他的胶片中,是时代的变迁。作为市劳模,他以“光影”为笔,书写着对乡土的深情;作为乡村文化的“摆渡人”,他让露天电影成为永不落幕的“乡愁剧场”。
(记者:柳江宇 方圆,编辑:金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