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江苏省“三带名人”高淳区固城街道秋亚家庭农场主孔秋娣
【讲述身边的故事,生活中的感人事迹,平凡人物的闪光点。普通却彰显大爱与担当,传递正能量温暖淳城。】
冬闲时节,沿着固城街道义保村村道一路走过去,农田里的水稻已经完成收割,留下一排排整齐的稻茬。农场主孔秋娣挽起裤脚检查油菜、紫云英出苗和生长情况,为来年做准备。从农业“外行人”到267亩农田的家庭农场,“乡土专家”孔秋娣走出一条不寻常的农业发展之路。
她有一个“田园梦”
2013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孔秋娣回娘家探亲时发现,因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业种植业效益较低,当地出现了较严重的抛荒现象。见此,一直怀揣“田园梦”的孔秋娣作出了一个让许多人难以理解的选择,一头扎进义保村的荒地里搞起了绿色有机种植。
孔秋娣种田,给村民的第一印象就是“能折腾”。“好日子不过跑到农村来种地,还妄想不用农药,真是海量(心大),干不到一年估计就要跑了。”这是当地村民对孔秋娣的评价。但孔秋娣却坚信现代农业必定大有可为,她希望做点事情来改变农村面貌。
“田园梦”落地开花
孔秋娣探索“稻鸭共作”模式,将鸭养殖在稻田里吃虫、吃草,鸭粪做肥料,有效提升土壤肥力,人工拔草加上杀虫灯,力求实现全程不打农药、不施化肥的目标。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第一年由于没有经验,孔秋娣的稻田里长满杂草,有的甚至比秧苗还高,40℃的高温下,她顶着烈日在田里拔草,差点中暑进了医院。尽管如此,当年稻田亩均产量仍有800多斤,令当地村民很吃惊。
孔秋娣在加强自我学习的同时不忘向农业专家请教,积极参加省、市、区组织的各类农业知识培训。很快,她总结出一套绿色有机种植的秘诀:秧苗长满30天再插入稻田,秧苗大、水面高,不易长杂草;水稻株距控制在28厘米,是普通稻田的2倍多,方便麻鸭“进场”;每年只在4月压菜籽饼作基肥,10月套播紫云英,增加培肥效果,稻田亩均产量迅速提升至1000多斤,年净收入也由原先10多万元提升至60万元。
“田园梦”成就“创业梦”
“新农人”孔秋娣有着前卫的品牌理念和产销模式,根据市场需求,她在农产品供给侧上下功夫,在推动发展生态种养、绿色食品基础上创建了“秋亚牌稻鸭米”品牌,并通过朋友圈、抖音等平台对外出售,尽管每斤售价达15-20元,但还是供不应求。
如今,孔秋娣的秋亚家庭农场拥有会员上千人,“秋亚牌稻鸭米”先后获得南京好大米、上海市名特优农产品畅销产品、南京市优质食味籼米、粳米金奖、江苏好大米特等奖等荣誉。
孔秋娣本人也被评为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新型职业农民、江苏省青年农场主、江苏省“三带”新秀和南京市“三八”红旗手。
让“梦”照亮更多人
在质疑声中,孔秋娣崇尚自然、坚持学习,在荒地上实现了乡村创业梦,还不忘反哺乡里,修复环境、造福群众。八年来,她每年向当地100多户村民支付土地流转费用20余万元,成功带动30位村民家门口就业,实现了创业和助农致富的“双赢”梦想。疫情期间,她还积极捐赠款物助力抗疫,每年春节,孔秋娣还走访慰问困难残疾群众。
乡村振兴,铸“梦”在人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满怀抱负回到家乡,带着新思想、新模式、新技术,投入到农业生产中。
孔秋娣说,质量是农场发展的基础、品牌是农场持续发展的关键、各级政府和领导的关怀和厚爱是农场持续发展的动力、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从事农业种植业,不仅要付出几倍于常人的辛苦,也要耐得住寂寞。
接下来,秋亚家庭农场将坚持生态种植和良好的线上线下营销模式,进一步为周边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和销售服务,带动更多的村民致富,托起他们的“田园梦”;着手扩大稻鸭米种植面积的同时,计划打造农耕、农旅、农文、农教相结合的实践文化园,在稻田里建观景平台,游客每年可以在观景平台上观赏“紫云英花海”、“稻鸭共生”、“金灿稻田”三景,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娱乐、健身为一体的特色服务,探寻一条加快农业发展的乡村振兴新途径。
(邢唯 通讯员:孔令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