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水塘星罗棋布 虾蟹混养科技“增氧” 科研团队入驻水产养殖基地 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 淳小妹为你送上解答~ 就在近日 经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审核通过 在南京市高淳区古柏街道 和丰园水产养殖技术协会 建成了 “中国农技协江苏高淳虾蟹共作科技小院” (简称“科技小院”) 还是江苏省首批被命名的科技小院哦! 盘活科学助农源头 古柏街道团结圩边一幢宽敞明亮的小楼 是“科技小院”签约科研团队 南京师范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科研团队的宿舍 “氨氮含量不高于0.2mg/L, 很好,先记录下来,抽检水样带回研究室……” 研究员正在进行日常水质检测 在这里 科研团队的师生们长期驻守 随时解决养殖户们的“急愁难盼” 这源自于2019年 中国农技协在全国各省广泛推广的科技小院模式 5月中下旬 中国农技协副理事长张建华一行 来到“科技小院”现场考察调研 并就“虾蟹共作”养殖模式 与古柏街道、区科协、合作社负责人及科研团队研究生代表 开展专题座谈 正是对“零距离、零时差、零费用、零门槛”的坚持 让新建成的这所“科技小院” 成为集农业科技创新 生产技术服务、农村科学普及和高校人才培养 “四位一体”的乡村振兴新模式 也为高淳区水产养殖业提供一条 专家与农民紧密联合 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 “输血”与“造血”有机结合的科技助农新路径 在“科技小院”的专业支持下 古柏街道充分利用辖区内良好的水田生态资源 积极推进万亩螃蟹生态养殖基地建设 大力发展以螃蟹为主、“虾蟹共作”的水产养殖业 激发科技助农新活力 厚植科技致富沃土 生态水质,是养殖产业的“家底” 过去 不少村民靠养殖虾蟹富了口袋 但养殖户必须住在水塘的管理房 时刻监测水情变化 稍有异动就要排水、换水、增氧 现在 有了科技助力 不仅让虾蟹整体养殖效益增加 也进一步“解放养殖户的双手” 合作社自主研发的综合管理平台系统 通过探头监控、在水里架设增氧装置 点击手机即可远程操控 足不出户管理几十亩养殖水塘 更精准高效 更特别的是 在“科技小院” 每个养殖户都有专属二维码 消费者在购买时 只要“扫一扫” 不仅能定位到蟹塘地址 还可以查到螃蟹从幼苗到成熟的全过程 敢于完善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的背后 是养殖户们对科技致富的信心 近年来,古柏街道、区科协,牵头合作社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紧密产学研合作,集成和示范应用5.0版生态养殖大闸蟹技术模式、SPF小龙虾种苗培育技术等新技术,建立健康立体水产养殖示范基地4000亩,辐射面积超6万亩。 合作社农产品销售额突破1100万元; 实现销售收入为1400余万元,其中农产品线上零售达到440余万元; 通过推进以虾蟹体系为核心的农产品品牌化路径,带动生态链其他农产品上行上线的战略目标,新增上线初加工及深加工系列产品8个。 “科技小院”建成后 将进一步发挥“一村一品一店”示范效应 通过政策支持、技术指导、电商拓渠“1+1+1”模式 让养殖户的水产品销售走上“快车道” 筑牢乡村振兴根基 作为“科技小院”的共建单位之一 古柏街道联合区科协 积极创新科普内容、传播方式和服务模式 科普阵地建设成效明显 高淳区创建国家级、省级“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各3家 入选国家级、省级科普带头人3人 建有省级科普示范社区4个、科普示范镇3个 科普示范村4个、科普教育基地8个、科普惠农服务站14个 市级社区科普大学15所、科普村(社区)8个 下一步 古柏街道将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引领 深化为民办实事举措 继续完善“科技小院”服务体系 全面提升产业服务、人才培养能力 以“科技小院”之笔 写活乡村振兴“大文章”
来源:古柏街道 编辑:赵卓、韩青(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