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瓷诞生记
宝塔小学五(6)班 唐景心
陶瓷,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习近平爷爷曾经说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古至今从未断流,陶瓷是中华瑰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名片。今天我参观了高淳陶瓷的国瓷小镇,了解了国瓷的前世今生。
陶瓷是中国古人的伟大发明,一万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就开始制作与使用陶器,商周时期出现了瓷器,从粗糙的陶到精致的瓷,这是质的飞跃,技艺、审美都提升了。北宋出现了官、哥、汝、钧、定五大名窑,同时磁州窑、耀州窑、景德镇窑相继登场,各种瓷器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创造出一个瓷器的辉煌时代,在中华史中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每一个瓷器都凝聚着工匠的心血,他们首先甄选出优质的粘土,再制作出泥坯,在转盘的旋转中,灵巧的手赋予泥坯漂亮的外形,接着是修坯,这是一道技术要求很高的工序,用修坯刀细致地削去多余部分,让泥坯表面显得更光滑规整,接着晾晒成型的泥坯,待晾干后在其上雕刻出花纹,泥坯中顿时开出了美丽的花。接下来给泥坯施釉,然后放入窑炉里高温烧制,这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如果说做坯是给瓷器以身体,烧制就是赋予它灵魂,出炉后的瓷器颜值顿增,光彩四射,有的华丽耀目、大气磅礴,仿佛君临天下的帝王,有的色彩纷呈、多姿养眼,好像雍容华贵的贵妃,还有的通体素色、简洁淡雅,就像一位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
这次参观让我增长了见闻,陶瓷是中国的国粹,蕴含的中华文化历久弥新,是人类文明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老师评语:作文主题明确,立意清晰。在描述陶瓷的制作过程时,详细且生动,让读者仿佛能亲眼看到工匠们的制作场景。在形容烧制后的瓷器时,运用了形象的比喻,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可读性。整体来说,这是一篇优秀的作文,作者对陶瓷的热爱和对中华文化的自豪之情跃然纸上。


陶瓷的蜕变——从粗到细
新城小学四(5)班 张菁茹
为了了解陶瓷的制作技法,7月23日,我们跟随着区融媒体中心的老师们,一起前往了高淳陶瓷博物馆。
高淳陶瓷博物馆有各种精美的陶瓷,让我最感兴趣的就是陶瓷的制作过程。
制作陶瓷首先需要拉坯,这拉坯看似简单,可实则需要用到很大的巧力,这样才能拉出一个完美的坯。
拉完坯后就要修坯。修坯,顾名思义,就是把拉好的坯修得更加完美精致。修坯更是要细致,每修一下就要看下是否和对面一样,一定要它保持对称。修完坯就可以放入窑中烧制了。放入窑中要烧好久,这些陶瓷在窑中会上一层天然的釉,上完釉之后的陶瓷看起来更加地透亮美丽,摸起来也更加光滑了。
把陶瓷从窑中取出,一件美丽如玉器的东西摆在我们面前,它的声音如同乐器一样清脆,谁会想到这个如此美丽的东西曾经是一坨烂泥。在这个陶瓷博物馆中我见证了陶瓷的蜕变,收获了深刻的启发。
老师点评:作文标题新颖,有自己的思考。结尾通过对陶瓷从烂泥到精美成品的感叹,表达了自己的感悟,升华了主题。整体感悟部分较为简略,可以更深入地阐述从陶瓷的蜕变中获得的具体启发,以及如何将这种启发应用到生活或学习中。


参观国瓷小镇领略陶瓷之美
淳溪中心小学四(4)班 韩可昕
今天,我们来到了国瓷小镇,参观了高淳陶瓷博物馆。
一进门,我的注意力就被一艘大船给吸引住了,博物馆讲解员跟我们介绍:这是仿制的宋代古船----南海一号,原船是1987年在广东阳江海域发现的,当时花了九个月,用了整体捞法才捞上来的。在这段时间,广东建造了一座水晶宫,就是为了保存这艘古船。船上有很多瓷器,价值可达1.5亿人民币。当我听见1.5亿时,倒吸一口凉气。没想到看起来普通的一艘木船,却有这么大的价值。
听完老师讲解南海一号,我们就去看了宣传片。宣传片展示了古式制作陶瓷的方法,首先用陶泥放在一个转盘上,然后在陶泥旋转时把手放在上面,最后捏成一个你喜欢的形状。在旋转过程中,你的手需改变泥坯的形状,又不能太用力破坏泥坯的整体,整个过程全凭工匠的手感。
看完了宣传片,就上楼来到国宴厅,这里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举行国宴提供的日用瓷和陈设瓷。一进门我就被富丽堂皇的陈设惊呆了,这里有2014APEC欢迎晚宴元首席的盛世如意国韵黄餐瓷,也有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领导人午宴制作的“丝路国宴”餐瓷,整个国宴厅,有中国元素,也有异域风情,风格各异。
最后,我们还学习了拉坯工艺,离开的时候,我立志要当一名陶瓷工匠,把中国的陶瓷传播到世界各地。
老师点评:按照参观的先后顺序,依次描述了被大船吸引、观看宣传片、参观国宴厅以及学习拉坯工艺的经历,使读者能跟随作者的脚步,清晰地了解整个参观过程。小记者在结尾表达自己的志向,使作文有一定的深度和情感升华。小记者可以更深入地阐述陶瓷文化对自己的深刻影响,以及如何具体去实现传播陶瓷文化的志向。


探秘高陶
实验小学五2班 武芷薇
这是一个晴朗的周二,我们小记者团,来到了高淳陶瓷博物馆。讲解员周老师热情地带领着我们参观了博物馆。
一进去,映入眼帘的是一艘复古的船只——“南海一号”。“这是高淳陶瓷按4比1的比例复刻的南海一号。”周老师说,“船上装的是高淳陶瓷自己做的青花瓷和从外地运过来的海捞瓷。”这些瓷器上面全是海沙,还有各种各样的海草和贝壳吸附在碗上。海捞两字真是不假,透过这些海沙,还隐约能看见这些瓷器的颜色,青中带绿,很是好看。
告别了“南海一号”,我们进了馆,看见了高陶的历史。1958年,高陶正式开业。一开始生产粗陶,几年后,高陶的设计者们发现了骨头,这个好东西,便开始做骨瓷。后来,高陶开始发现203岁的小牛骨是做骨瓷之佳品,又开始做新代智装。这新一代骨瓷的成品非常漂亮。它:薄如纸、白如玉、声如磬。 2014年在中国水立方举办的APEC国宴中,所用的盛世如意系列陶瓷,餐具都为高陶所做。
随后,我们采访了高陶盛世如意的设计师庄老师。庄老师告诉我们:“这套陶瓷其实是采用了敦煌壁画的图样,让陶瓷更有中国味。另外,外国人不喜欢动物的眼睛,宝象彩花的图案避免了这一缺点。”
我们这次实地采风就到此结束了。有一个小遗憾,就是没能亲手做一个,但妈妈说她以后会带我来做的,也欢迎大家来高陶参观。
老师点评:作文条理清晰,按照参观的顺序依次介绍了高淳陶瓷博物馆的所见所闻,逻辑连贯,让读者能够跟随作者的笔触一同感受此次参观之旅。对“南海一号”以及馆内瓷器的描写较为细致,使读者能够在脑海中形成较为清晰的画面。整体而言,这是一篇不错的参观记录,既有事实陈述,又有个人感受,若能在表达上进一步优化,会更加精彩。


陶瓷之美扬天下
宝塔小学五(8)班 魏雨欣
陶瓷,一个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普通物品,却见证了五千年华夏文明的变迁,直至今日,依然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亮丽名片。今天,我和我的小伙伴们来到了高淳陶瓷博物馆,一起探寻陶瓷背后浓厚的历史故事,感受陶瓷传承技艺的神奇魅力。
进入博物馆的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个10余米高的木船,听工作人员说,这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周永干先生按照1:4的比例仿制的“南海一号”。“南海一号”是南宋初期一艘在海上丝绸之路向外运送瓷器时失事沉没的木质古沉船,1987年被成功打捞后,船上数万件不同类型的精美瓷器重见天日,这些瓷器的发掘,见证了我国古代陶瓷走向世界的历史。
在博物馆的中央区域,分别陈列着中国历史名瓷展、中国当代国家用瓷展、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展和高淳陶瓷品牌瓷器展,每个展区内都收藏着大量或珍贵或精美的陶瓷作品,徜徉其中,仿佛步入了瓷器的海洋,官窑、哥窑、汝窑、定窑、钧窑,有的简洁大方,有的繁复精美,它们静静地躺在展台上,仿佛在诉说着各自的故事。
而我最感兴趣的还是制瓷过程,博物馆用一段视频完整地描绘了从陶泥变成素坯,再蜕变成精美陶瓷的全部流程。拉坯,是制作工艺流程的第一个重要环节,它关系到最后烧制出来的杯口平不平,碗圆不圆。烧制过程也是有讲究的,窑中温度必须保持在1200℃以上,才能烧出既精美又坚固的瓷。最后,经过修坯、上釉等技艺加工,才能变成光滑圆润的瓷器。
这次参观不仅让我领略了陶瓷的艺术魅力,更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华夏文明的辉煌。我意识到,每一件陶瓷艺术品背后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和智慧,它们是中华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中华民族创造力的见证。
老师点评:作文结构严谨,开篇通过对博物馆外观的描述引入主题,引发读者兴趣。详细描述了博物馆的展区及各类瓷器,让读者能感受到瓷器的丰富多样和精美,想象空间十足。小记者在语言表达上还可以更加生动形象,比如在描述瓷器的外观时,可以多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整体上,这是一篇优秀的参观作文,有观察、有思考、有收获,清晰地展现了小记者在这次参观中的所见所闻所感。


我爱我的家乡
——记高淳陶瓷
武家嘴实验学校六(4)班 黄品学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是一句中国老话,指的是一个人不要不懂装懂,滥竽充数,应该量力而行,不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所以看来制作瓷器不是个简单的活,那它是怎么制作的呢?又有哪些价值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高淳陶瓷博物馆,来听听专业人士的讲解。
一进大门,最显眼的便是一艘木质船,听了工作人员的讲解,我才知道它叫南海一号,这件是复制品,它是一艘向外运送瓷器时失事沉没的南宋古船,这对我国古代造船工艺、航海技术、陶瓷艺术等都提供了有效的研究价值。
接着我们去观看了陶瓷工艺宣传片,看完后我就了解了制作陶瓷包括成型、晾干、施釉、烧制等一系列复杂的工艺。之后我们去了陶瓷展馆,在那里工作人员提到陶瓷可以分为陶器和瓷器,陶器的历史更为久远,大概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了,瓷器的历史则由东汉时期开始,两者的区别是烧制的温度不一样,陶器烧制温度一般在一千摄氏度以下,瓷器的烧制温度则至少要达到一千二百摄氏度。提到烧制就不得不提窑了,简单来说就是烧制瓷器的炉子。中国历史名窑则指宋代五大名窑(钧窑、汝窑、官窑、定窑、哥窑)以及景德镇窑、磁州窑和耀州窑。虽然这些瓷器看得我眼花缭乱,但我最喜欢的还是北京APEC峰会的陶瓷餐具,它的颜色名叫“国韵黄”,它上面的花纹叫宝相如意纹,寓意是盛世如意,象征着对这次峰会的美好祝福!最让我感到自豪的是它们都是出自我们高淳。
走出高淳陶瓷博物馆的那一刹那,我的心中充满了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敬佩,他们给我们留下了陶瓷这一绚丽的瑰宝,从他们身上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勤奋和智慧。而作为新时代少年的我们应该传承并且发扬他们的精神,让我们的高淳陶瓷走向全球,闻名全球!
老师点评:文章开篇以一句俗语引出对陶瓷制作及价值的好奇,进而自然地过渡到参观高淳陶瓷博物馆,引人入胜。结尾的感悟深刻,升华了文章主题。稍有不足的是,在描述过程中语言稍显平淡,可以多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来增加文采,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总体而言,这是一篇内容丰富、结构完整、主旨明确的优秀作文,通过作者的描述,读者能较好地了解此次参观的收获和体会。

国瓷出生记
淳溪中心小学四(7)班 王梓沐
说到陶瓷,大家一定都很熟悉。那么,你对陶瓷有多少了解?如果没有,那就和我一起来到高淳陶瓷博物馆,一同探索和学习陶瓷的奥秘与知识吧。
高陶,是个拥有着高淳最高级陶瓷制作工艺的地方。走进博物馆,首先印入我眼帘的是一条按四比一大小复制的沉船模形,通过讲解员的介绍,我知道了这条船名为“南海一号”。我还注意到船上有许多的陶瓷,原来这些陶瓷名叫海捞瓷。这条船则是在海运丝绸之路上运送陶瓷的,但不幸遭到海难,带着这些珍贵的陶瓷,一起坠入了茫茫大海里。
然后,我们进入到展览区,首先就看到了一些远古代时期的陶器。陶瓷陶瓷,当然是先有陶器再有瓷器的。瓷器是由陶器演变过来的,制作工艺也比陶器更加繁琐。在这里我看到了一件特别的瓷器,一件美丽的青花瓷器。瓶身的温润白色衬着那青色的,精致的流畅的花草纹理,它表面光滑,声音动听,它被称为“青花玲珑枇杷瓶”。参观完这里,我们又去观看一段宣传片。在片中,我了解到了传统工艺求意外之美,而现在工业生产求不发生意外。工业生产质检都有几十道工序,一点肉眼看不见的小裂纹,一经发现,都会变成残次品,会被粉碎处理,从中可见高陶对生产的产品质量要求之高。
接下来,我们来到国宴用瓷厅,这儿的瓷器都异常的精致华美,顾名思义,这里的瓷器是高级宴会上使用的。这些整套的瓷器在设计上都体现出超高的要求,既有中式的浪漫格调,又有现代的审美需求。瓷器声音清脆,上面的花纹有着对称的美感。我很喜欢上面的吉祥花图案,听说还是价格很高的骨质瓷呢。
从这次研学中,我感受到了国瓷之美与陶瓷文化的博大经深,更从中领略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格调和审美。作为新时代少年,只有好好学习,才能将它们发扬光大,永世流传。
老师点评:文章开篇自然流畅,通过设问引起读者兴趣,引领读者一同走进高淳陶瓷博物馆。小记者对博物馆内展品的描述较为细致,结尾处的感悟真挚,表达了要好好学习以弘扬传统文化的决心,升华了主题。在今后的写作中,小记者可以多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继续加油!


从泥巴到器具——瓷器
实验小学六(7)班石梓汐
瓷器,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历时几千年经久不衰,它不同于陶器,粗糙而易裂,也不同于铜器笨重而易锈。它有着自己独特的优点,这使它在历史的尘埃中完美保留,散发耀眼的光芒。
来到高淳陶瓷博物馆,打开了我心中新世界的大门。官窑,典雅而高贵;哥窑,瓶身上的裂纹独特而新奇;汝窑,印花漂亮,只惜短暂;定窑,线条细腻而流畅;钧窑,浑身散发着自然气息;磁州窑,黑白对比强烈鲜明;耀州窑,极强的立体感和自在的线条;景德镇窑,色彩鲜艳夺目……我目不暇接地看着,想象着一团泥巴,经历工匠们精心的制作、涂彩与煅烧,最终形成了精美的瓷器,里面包含了工匠们的汗水与智慧,这也是为何瓷器可以流传千年且风靡世界的原因。
不过我们通常在家里或饭店所见到的瓷器是比较简约的,没什么印花,但你如果认为瓷器技术退化了,那可就大错特错了。古代的瓷器是用陶泥烧制的,并且陶泥的种类是比较局限的。如今人们对技术进行了改良,把各种材料熔进一个小器具中,凝固后再火烧,使它更耐用。还有,你可能没有见过它——
进入国瓷展厅,国宴用瓷流光溢彩,虽然旁边有很多与它同类瓷器,但也“镇压”不住它磅礴的气势。它的用料,是举世闻名的骨质瓷,一种由动物骨灰制成的粉状物质,用这种材料做出来的瓷器,器壁通透,轻轻敲击还可以发出乐器的声音,它的颜色是国韵黄,周边的花纹如同百花丛簇拥在它周围,显得格外醒目。
中国是瓷器的发祥地,也是它的故乡,瓷器令许多外国友人惊叹。瓷器也以交易物品的身份,经过海上与陆上丝绸之路,名扬中外。但也因此有人对它图谋不轨,例如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日本侵华等,我们要与别国和平相处,更要守住自己的文化。
瓷器,china!
老师点评:文章通过小作者的视角对瓷器进行了生动而富有感情的描绘,不仅介绍了瓷器的种类和特点,同时还抒发了小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自豪感,值得点赞!


传承,陶瓷的奥秘
实验小学六(5)班 孙晗瑜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古朴的瓶身上,烧制着岁月的色调;素雅的瓶身上,流淌着不灭的时光。一种东方盛宴已慢慢融入我们的生活,它传承着历史,吟唱着华夏永恒不朽的赞歌。
陶瓷,是陶器与瓷器的统称。陶,以黏土制成,有吸水性,声浊,易碎;瓷,以许多矿物质原料制成,无吸水性,坚硬,声如磬。陶瓷的发展由新石器时代开始,那时并没有瓷,只有土陶。原始人类将泥土烘干后制成的器皿,用于储水,存储食物。到了两汉时期,陶不断向瓷过渡,并在唐朝时跨入真正的瓷器时代。宋代时,瓷不断改革发展,出现许多著名瓷窑——定、汝、官、哥、龙泉、钧,便是其中的代表。明代时,我国陶艺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明代前,我国陶瓷主要以青瓷为主,明代后,以青花、五彩为主,还会在坯身上记录年代,堂号,人名,为历史考古研究提供辨认。江西景德镇、长江中下游、佛山石湾……陶瓷如同一叶小舟,串起了我国悠悠千年的历史长河。
在高淳陶瓷博物馆,最有名的要数国宴用瓷了。国宴用瓷与其他瓷器不同,其他瓷器用的是普通矿物粘土,而高陶国宴用的是骨质瓷。骨瓷的优点是质地轻盈细腻,而且外观非常漂亮,但是骨瓷也有一个缺点,就是价格比较高。陶瓷的优点是质地坚硬耐用,价格相对比较便宜,陶瓷的缺点是保温性不如骨瓷。总的来说,骨瓷和陶瓷都有各自的优缺点,选择哪种材质的餐具,要根据自己的需求和预算来决定,如果你追求品质和美观,那么骨瓷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如果你注重实用性和耐用性,那么陶瓷可能更适合你。
几经繁华,历久弥新,中国韵脉,窑中瓷也。我们的生活离不开陶瓷,历史传承与创新也离不开陶瓷。所以,无论多久多远,只愿陶瓷能如凤凰涅槃一般,再次以自成一派的艺术与继往开来的文化风貌,雀跃于历史的长空。
老师点评:文章围绕“陶瓷”这个主题进行展开,讲述了陶瓷的历史和特点,以及它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字里行间洋溢着对陶瓷文化有着深厚的情感,文中多次表现出对传统陶瓷艺术的赞美和对传承的尊重,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


穿越千年,漫步高陶
高淳区宝塔小学六(8)班 魏芮涵
陶瓷,一种古老而充满魅力的艺术,承载着人类几千年的智慧与创造力。它源于中国,以其独特的质地和美感而闻名于世。今天,我们来到了陶瓷小镇,漫步高淳陶瓷博物馆。
步入大厅,映入眼帘的是一艘大木船——“南海一号”。这是一艘海上丝绸之路向外运送瓷器失事时的南宋古船,船的甲板上放置着许多瓷器,在船的最前端放置着一些海捞瓷——从海水里打捞起来的瓷器。海捞瓷的表面上满是尘土与泥迹,可还是能依稀看出他们在当时的样子,印刻着岁月的痕迹。
再往前走,就来到了中国历史名窑的作品展。中国历史名窑通常是指宋代五大名窑——钧窑、汝窑、官窑、定窑、哥窑。这五大窑正式开创了烧制的使用器皿与观赏瓷器时代,是真正意义上瓷器时代的到来。而这五大窑,汝窑在今河南宝丰,定窑在今河北曲阳,钧窑在今河南禹县,磁州窑在今河北邯郸,耀州窑在今陕西铜川。而哥窑和龙泉窑至今不知所在,相传这龙泉窑原本叫作弟窑。哥窑和弟窑分别是哥哥和弟弟烧制陶瓷的所在地,而弟弟因为工艺没有哥哥好,心存妒忌。就把冷水或者茶水装作不经意地泼在哥哥制作的陶瓷上,而被弟弟泼过茶水的陶瓷出土以后,却有种缺陷的美,这种陶瓷的表面有大大小小的裂纹,但是呢,却异常的坚固,并不影响使用。此后,后人得到灵感,便故意往陶瓷上泼水,以呈现这种耐用美感。
在参观了古代各大名窑的作品之后,我们前往了国宴厅。这里面有国宴时所用的瓷器,而其中最突出的一套就是国韵黄彩瓷,这一套一共有68件瓷器,用手摸一摸,瓷器的表面温润如玉,格外光滑。对着光线一看,碗壁薄如蝉翼,用勺子轻轻一敲,声音悠长,犹如磬声一般清脆。根据这套国宴的设计人之一庄志诚老师所述,因为宴会在北京,所以选用了黄色做整套瓷器的主颜色,并采用了天圆地方制作冷菜盘,而立牌与放置筷子和勺子的用具以及瓷器上的纹样选用了如意的造型,突出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同时也对各国领导表示了祝福,整套瓷具展现出了大国风范。
高淳陶瓷,历史悠久,坚固耐用,精美绝伦。它是穿越千年的艺术瑰宝,凭借自身魅力在历史的长河中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老师点评:文章内容丰富、结构清晰、语言优美,充分体现了小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如能增加些个人体验和感受,将更加出彩!


陶瓷——令人感动的精湛技艺
实验小学四(5)班 黄芊绘
上周小记者夏令营,我们有幸参观了高淳陶瓷博物馆。走进博物馆,我被那些陶瓷吸引住了,它们不仅花纹精美,颜色艳丽,体态还十分优雅,从各个地方显现出了“精细”一词。
讲解员阿姨告诉我们,陶瓷的制作是一门古老的技艺,从选土到成品,每一步都至关重要。我被这门艺术深深吸引,心中充满了好奇。
我了解到,制作陶瓷首先要选择优质的瓷土,然后经过精细的粉碎和淘洗,形成细腻的瓷泥。接着,匠人们会用手工或机器将瓷泥拉成各种形状的坯体。这个过程需要极高的技艺和耐心,稍有不慎,就可能前功尽弃。
上釉是制作陶瓷的另一个关键步骤。匠人们会在坯体表面均匀涂抹一层釉料,然后经过高温烧制,使釉料与瓷泥紧密结合,形成光滑亮丽的表面。这个过程需要精确控制温度和时间,稍有差池,就会影响到瓷器的质量和美观。
通过讲解员阿姨的介绍和自己的观察,我对陶瓷的制作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被匠人们精湛的技艺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以及陶瓷制作每个步骤的精细所感动,也为自己能够生活在这样一个拥有丰富文化遗产的国家而感到自豪!
老师点评:文章抓住了陶瓷技艺的精湛特点,从关键词“精细”入手,细致的描述了选土、成型、上釉等陶瓷制作的复杂性和艺术性。在对传统陶瓷文化的探索中,自然而然的流露出自豪感,语言流畅,逻辑清晰,情感真挚!


陶瓷之旅
实验小学五(2)班鲁明轩
陶瓷,传承千年!每当提起,心中对它的赞叹不禁油然而生,真想揭开它巧夺天工的面纱,生活里,却鲜有机会。今天,我有幸来到高淳陶瓷博物馆,来了一场陶瓷之旅!
一进入高淳陶瓷博物馆,一艘巨大的轮船映入我的眼帘,讲解员说这是缩小到原船四分之一的“南海一号”模型,原船目前在广州某所陶瓷博物馆。这艘船可是世界上首个打捞最为完整、朝代最为悠久的船,船上还有许多瓷器,据说价值连城,让我不禁感叹货船之宏伟以及中国之强大!
继续往前走,我们了解到陶瓷包含了陶器、瓷器和石器三大种类,认识了五大名窑:钧窑、汝窑、官窑、定窑、哥窑。同时我们还看到了书法家和美术家在陶瓷上的精美作品。
到了二楼国宴厅,我们观赏到了国宴用瓷,有的金碧辉煌,有的翡翠如玉,还有的洁白如雪……连敲打出来的声音也不一样,有的似钟,有的似铃……我想在这一刻,陶瓷的面纱终于揭开,我贪婪地欣赏着它们的精巧。
然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制瓷的过程,烧制过程中若出现一点点瑕疵,那么这件陶制品就报废了;成型时哪里不圆,哪里不方也会被报废;陶瓷做好后,敲击声音不脆,还是报废。这些报废的陶瓷,只能打碎,看着这些残次品,我心中有一丝丝难受,但也不得不佩服工作人员的严格严谨。
这次研学,让我更加了解到高淳陶瓷之美、制作的用心,也对陶瓷悠久的历史文化,有了深入的了解。
老师点评:文章语言生动活泼,情感丰富,字里行间充满着童心童趣,如能更加准确严谨就更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