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微信
微博
山野之音 唱响国家“大舞台”
2024-05-17 11:51:04

近日,“四月里来好风光——苏南高淳民歌讲唱会”在国家大剧院举办,15首独具地方特色的高淳民歌首次在北京唱响,从田间地头“小舞台”走向国家“大舞台”,非遗民歌已成为高淳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从乡村唱到北京

“锣儿打来两分开,二人双双唱起来……”当天下午2:30,来自东坝街道沛桥村的孔庆刚、谷顺福登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为高淳民歌讲唱会精彩开场。

今年71岁的孔庆刚和69岁的谷顺福和田地打了一辈子交道,他们从没想过能把“送春”送到国家最高艺术殿堂。

“送春”又称“唱春”“颂春”,相传始于明初,是一种自由学唱、自我娱乐的民间曲艺,一般是两人搭档,一锣一鼓,一唱一和。去年,高淳“送春”被列入第五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千里‘送春’送到了首都,种田的农民也能走上国家大舞台,就跟做梦一样。”表演结束,孔庆刚、谷顺福很激动,两人饱含着热泪,在台上深深鞠了一躬,久久未起身。

“这几首‘送春’,是我们小时候常听的,这让我想起了童年时光。”在北京工作的高淳人吴建国,坐在观众席上感慨万千,“这次特地带了孩子来现场,让孩子感受我们高淳的民间文化,告诉他不能忘根。”

除了“送春”外,来自高淳的文艺工作者们还表演了《风吹杨柳水上漂》《采菱角》和《高淳秧歌》等高淳民歌。这是高淳民歌首次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也是南京地区首场唱响国家大剧院的民歌。

高淳民歌源远流长,自古以来,高淳就有“出门山歌进门戏”的说法,这是对高淳人爱唱山歌最形象的概括。高淳民歌生活气息浓、涉及内容广,对研究社会学、民俗学、语言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2009年,高淳民歌被列入第二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从学府寻声田野

“‘五月里来是秧场,花鞋脱在田埂上。’你看,这歌词多么有画面感,我与高淳的缘分就始于这首《五月栽秧》。”此次讲唱会的主讲嘉宾——南京晓庄学院音乐学院教师郭燕龙告诉《今日高淳》,在他攻读博士期间,一次偶然的机会演唱了《五月栽秧》,当即就被其独特的韵味深深打动。后在导师的启发下,郭燕龙将博士毕业论文研究方向锁定为高淳民歌,开始了高淳民歌的挖掘、整理、收集之旅。

在高淳民歌省级非遗传承人陈九林等人引荐下,郭燕龙一趟趟走访高淳民间的民歌传唱人。“越是走进高淳、走近高淳民歌,我越是沉迷其中、如痴如醉。”2019年至2023年,郭燕龙走遍了我区8个街镇,录下1000多分钟的视频资料,最终整理出从未被收录过的60首颇有价值的高淳民歌,并形成了26万字的博士毕业论文《苏南高淳民歌及其演唱艺术研究》。论文一经亮相,高淳民歌的重要性和传承价值震惊全国声乐研究圈,并经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天彤举荐,获得本次登台国家大剧院的机会。

作为本次讲唱会的主讲人,张天彤对高淳民歌赞不绝口:“高淳民歌既具江南韵味又有自己的独特风格,这对中国民歌是极大的丰富和补充!”。张天彤还从学术角度,对高淳民歌的特点进行了总结:“唱好高淳民歌,要注意方言的韵味;高淳民歌的衬词、衬句虽然短小,但填至歌曲中显得丰富饱满;高淳民歌在唱法上呈现出‘直多颤少’的特点……”高淳民歌是“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学者们“固态的”理论补充,为其创新传承注入了新活力。

此次北京之行,高淳民歌市级非遗传承人夏小玲等人还受张天彤之邀,前往中国音乐学院进行表演和教唱,把高淳民歌唱到了“中国音乐的殿堂”,“我唱过无数遍的《风吹杨柳水上漂》,但和这么多高水平、高层次的音乐专业学生合唱,这是第一次!”分享结束后,中国音乐学院的学生们纷纷围在夏小玲身边,深入了解高淳民歌。兴奋之余,夏小玲还惦记着家乡村小的学生们,“我要把这些视频带给孩子们看一看,让他们知道高淳民歌是多么受欢迎。”

这场山野与学术的“双重交响”,既朴素又高雅。


“嗨呦”声里播新种

“哥唱山歌把姐来找,手攀杨柳走过独木桥……”漆桥中心小学三年级学生诸雨涵,正在学习民歌《风吹杨柳水上漂》,“这首歌是夏老师在国家大剧院唱的,现在我也会啦!”

几乎每周,夏小玲都会来到漆桥中心小学与汶溪小学,为孩子们教唱高淳民歌,把优秀乡土文化“种”进孩子们心里,成为一种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

民歌进校园、进企业、进群众……民歌“种子”正在高淳的各个角落生根、发芽,传统文化的枝叶更加繁茂葱郁。

肥沃土壤才能培育出更加饱满的种子。近年来,我区通过构建“1+14+N”非遗传承展示网络,推进“唱响古戏台”文化惠民综合体建设,积极打造非遗文化载体,为高淳民歌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同时,还加大民歌“走出去”步伐,《高淳秧歌》入围第十六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终评,跻身全国前十,这是江苏省唯一一件代表作品参加全国评选,成为国内较有影响力的民歌之一。2023年10月,区音乐舞蹈家协会主编出版《高淳民歌》,较为全面地收录了160首高淳民歌;同年12月,高淳区民歌发展办公室正式成立,民歌发展由“各自为战”向“系统集成”转变……

“高淳民歌就像是山野间的潺潺小溪,流淌不停,汇成大江大河。”正如郭燕龙在论文中写的那样,高淳民歌还在不断向前延伸、奔跑。


“声”生不息谱新章

曲终人散意犹未尽,“四月里来好风光——苏南高淳民歌讲唱会”圆满谢幕,好评如潮。

但这不是结束,而是开端。

小满将至农事忙,高淳的田野上已经奏响了夏忙的前奏,阵阵山歌,此起彼伏……

“孩子们,跟着老师再练一遍啊……”更多高淳民歌传承人站在讲台上,耐心地指点着孩子们的音腔音调。

“原来这就是高淳民歌里唱到的‘五猖起舞、七马跑灯’。”北京市民张卓听完讲唱会后,带着家人来到高淳观民俗、听民歌,开启一场非遗体验之旅。

已完成博士论文的郭燕龙还继续在高淳的田埂上“寻宝”:“我现在的研究好比在一条小溪里掬了一捧清水,我还要继续调查、继续挖掘,高淳民歌的背后还有大文章。”

“要更好地传承高淳民歌,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张天彤表示,民歌是劳动人民用歌声守望的精神家园,希望更多的专家、学者扎根乡土,做民歌的“识歌人”“传歌人”,让其焕发新的生命力。

“高淳是民俗文化的‘富矿区’,我们不仅要做好保护工作,也要写好‘精开’大文章。”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强化挖掘整理、强化载体建设、强化品牌打造、强化宣传推广,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讲述好本土故事、传播好高淳声音,进一步提升高淳知名度、美誉度,为高淳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记者:孔阳婷)


阅读推荐
图片推荐
【视觉高淳】ヽ`、 、荷 ヽ`、ヽ`、
【视觉高淳】划噻!划噻!
【视觉高淳】送你一朵小黄花🥰~
【视觉高淳】足够精“踩”!这项省级非遗~
【视觉高淳】金色花海!惊艳绽放~
【视觉高淳】暗香疏影迎春来
【视觉高淳】淳城年味拉满!
【视觉高淳】看,雪落下的淳城~

版权所有:南京市高淳区融媒体中心 网站备案号:苏ICP备19006971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3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1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