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长江十年禁渔全面实施的第三年,也是“三年强基础”收官之年的重要节点,退捕禁捕后,绝大部分渔民都选择了“洗脚上岸”,重新创业,今年52岁的周明也是这其中的一位,今年是他投身生态农业的第六个年头,夫妻俩吃住在农场,开启了“上岸”后的新的生活。
来到位于固城湖畔秀山脚下的周明水产养殖家庭农场,这里环境优美、景色怡人,水产、家禽、特色瓜果一应俱全,周明夫妇正在为中午订餐的游客准备着新鲜食材。
周明从小就在渔船上生活,十几岁时上岸,从贩卖湖鲜到围网养殖,从经营水上餐厅到开设邻街酒楼,一直与固城湖水打交道。2020年长江百万渔民退捕上岸,固城湖周边的渔民也在其中。当时乡村振兴的号角已吹起,一向头脑灵活的周明便萌生了开家庭农场的想法,但是开农场需要一大笔资金,钱从哪里来?周明二话不说,便把围网养殖、渔民村整体拆迁、水泥船整体拆迁的钱拿了过来,承包了这150多亩地,二话没说,说干就干。
趁着周明忙碌的间隙,记者跟周明聊起了农场,他告诉记者,现在小夫妻经营着自己的农场,也同样经营着家庭,其实还是挺和谐温馨的,忙的时候在附近找几个小工帮帮忙,因为农场里的食材基本都是自己种植养殖的,所以很新鲜,久而久之很多游客也慕名而来。
周明有四条渔船因常年闲置未被划定为补贴船只,他一直视如“宝贝”,成立农场后他把它们一一“请进”农场,“装扮”成一个个“包间”,别具渔家特色,熟悉的渔村记忆又回来了,离湖不离水,渔家乐吸引了游客,也留住了渔家文化。
如今,周明的农场已经渐渐走上正轨,日子也过得一天比一天好了,6月份通过学习还拿到了新型农民证,周明告诉我们,相比于从前“摇摇晃晃”的水上生活,上岸后的日子稳定多了,也更有盼头了。
从“水中”到“岸上”,周明告诉我们,一路走来确实很艰辛,但是看着农场一天天在变好,他就有使不完的干劲,在他看来,政策的扶持、家人的支持永远是他前进路上的最大动力。
(记者:魏淳、朱春光 编辑:张俐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