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传统手工技艺高淳羽毛扇被列入江苏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让我们跟着高淳羽毛扇“守”艺人——孙小彬、高安娣夫妇,了解羽毛扇制作的过程,感受非遗的魅力。
孙小彬、高安娣夫妇的羽毛扇作坊墙上,整齐陈列着各个品种的扇子,桌上则摆放着羽毛、剪刀、刀片等制作工具。
高安娣和羽毛扇的“缘分”始于上世纪90年代。今天67岁的高安娣,23岁时在羽毛扇制作厂学会了羽毛扇制作,同龄的丈夫孙小彬是阳江镇平干圩村人,原先是一名木匠,十多年前中风后无法从事体力劳动,便拜妻子高安娣为师,学习羽毛扇制作技艺,夫妻俩一起开办了家庭羽毛扇作坊。羽扇轻摇间,四十多年的光阴悄然流过,他们也成为高淳羽毛制作技艺的最坚定的守护者。
如今,孙小彬、高安娣夫妇制作的羽毛扇作为高淳特产,已经销往全国各地,成为我区特色文旅产品,深受游客们的喜爱。高淳羽毛扇花式多样,从形状分,有诸葛扇、桃形扇、半月扇、绒折扇等数十个品种,制作原料则主要是鹅翅大毛。高安娣紧握手中的扁平钢锥,掌心微微发力,10根鹅毛杆拢成一排被从中刺穿,手腕再扭,铁丝顺势穿入固定,半面鹅毛扇已然成型。羽毛扇制作看似简单,却需经过理片、缝片、接管、拢毛、缝片、修整、包角、穿穗等十几道工序,目前还无法由机器代替,只能靠人工,一般完成一把扇子需要一个小时。
羽毛扇的风更加柔和,在炎炎夏日里,睡在竹席上,轻摇羽扇是一份美好的童年回忆。随着家用电器的普及,羽毛扇逐渐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但孙小彬、高安娣从未放弃对羽毛扇制作的执着。他们始终认为,羽毛扇不仅是一种工艺品,也是一项非遗项目文化遗产,他们会同心协力守护这项传统手工技艺。
据考证,高淳羽毛扇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制作技艺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在明代曾列为贡品,不仅在国内久负盛名,国外也享有一定声誉。正是因为有孙小彬、高安娣夫妇这样的“守艺人”,我们才能见到许多传统但制作精良、造型别致的羽毛扇。希望在未来,能有更多人加入非遗传承行列,关注非遗传统手工艺术,将我区的非遗文化传播得更广、更远。
(记者:朱春光 马睿群,编辑:黄大可)